襄阳市示范高中-襄阳八中欢迎您!
团委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党群工作 > 团委 >

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学习----褚校长在”五四“表彰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6-05-08 14:52  来自:未知 作者:网络中心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纪念五四运动,传承五四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学习

襄阳八中副校长   
褚应静


 
        五四运动爆发近95年了,历史的事件和人物的身影已渐渐远去,但历史的回声和启示不断重现。“五四”是什么?“五四”是一场运动,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群人,所以,后世也叫五四运动、五四精神、五四文化、五四传统、五四青年。这反映了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掀起了反帝爱国的救亡运动,发动了解放思想的文化启蒙,点燃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激发了以身报国的中国精神,彰显了人民民主的中国力量,开启了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纪念五四运动,就要思考什么是五四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如何继承与发扬,这对于团结和凝聚广大青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由来、意义及历史评价。
九十五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国家日益贫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为了救亡图存,许多志士仁人艰苦求索,寻找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真理和道路。为了改变自己的悲惨境遇,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英勇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从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西方列强奴役和封建统治压迫的顽强反抗精神。这些斗争都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拯救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正是这些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的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企图。毛泽东同志曾经把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先生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
  旧式的农民革命运动和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都曾努力向西方学习,但都未能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1915年,袁世凯政府同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列强把持的巴黎和会竟然决定把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攫取的各种权利转让给日本,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在黑夜里看到了曙光,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此找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支点。五四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1919年5月4日,北京数千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由此掀起了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国性群众斗争。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以往前赴后继斗争的继续和新的发展。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声势浩大的政治大罢工显示出崭新的战斗姿态。五四运动鲜明地贯穿着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题。
  五四运动作为极大地促进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和荡涤着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着道路。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青年和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经过历史的比较和实践的选择,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它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就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在当时,爱国,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进步,首先是反对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民主,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科学,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在五四运动中和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中国梦?习近平指出了: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她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她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我们靠什么办法去真正实现这个梦?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讲清楚了。首先我们坚持一条正确的道路,其次我们凝聚中国人的精神,再一个我们把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我想有了这三个方面,我们的梦就可以成真,我们这个梦就可以真正实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目标:振兴中华的中国梦想
  1.五四运动是一场救亡救国的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下午火烧赵家楼的那把火,以及引发全国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其直接目标和现实胜利是拒签《巴黎和约》。“五四”当天,学生唯一的印刷品就是罗家伦起草的著名的《五四运动宣言》,第一个提出“五四运动”的概念,还喊出一句发聋振聩的话:“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宣示了“五四”是一场反抗帝国主义、反对卖国的北洋政府的爱国主义运动。这种拯救国家、复兴民族、振兴中华的目标追求和行动指向,正是五四运动的基本性质。
  2.民族复兴的意识在五四运动中更加迅猛强烈地爆发出来。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口号在近代就提出来了,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发起成立兴中会的章程中就明确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有些人不明白,怎么在“五四”时,救国爱国的热潮一下子就那么异常强烈地爆发出来,而且那么声势浩大、那么影响久远呢?现在也有些外国人总不理解中国人搞建设怎么就那么聚精会神,谋发展怎么就那么一心一意,谈复兴怎么就那么劲头十足、万众一心呢?这正是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特点,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的发展与崛起,这不是后来者的一种紧跟、一种赶超,而是一种曾经辉煌、现在落伍的民族复兴。中国历史几千年,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引领历史文明的潮流,根本不是新兴经济体。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不久的康乾盛世,中国的经济总量还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只是近代以来,中国沉沦了、落伍了、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在中国,爱国主义的精神、国家发展的目标、民族地位的梦想,从来就不是简单的追赶,而是伟大复兴的问题。
    二是压迫愈深、反抗愈大,这是民族感情和愿望长期积累的结果。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步步紧逼,中国朝廷和北洋政府步步退让、屡战屡败,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近80年时间,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历了“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唱了一曲“奇异的悲歌”(马克思语),国家风雨飘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尤其是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不让属于战胜国的中国参加讨论,更把德国占据山东的各项特权转让给日本。中国又一次被西方列强玩弄,民众又一次对北洋政府失望,民族感情又一次受伤,近代以来普遍积累的民族激愤、潜行郁结的民族意志,就这样一下子超乎想象地爆发了出来。中国就有这个传统,碰到生死大困难,面临内外大压力,特别是“五四”时的那种饱受屈辱、国亡无日,大家就会同仇敌忾、以死报国,就会迸发出巨大能量。
  三是全国各阶层民众利益和愿望的会聚和爆发。“五四”的爱国救亡运动会聚了青年人、读书人,后来有工人、商人和各个阶层的人。五四青年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郭沫若说:“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炉中煤》)郁达夫说:“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沉沦》)五四时期个人的行动与国家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了,这是五四的新气象!
   3.五四爱国运动点燃了中国梦想、激发了中国精神。民族复兴、振兴中华,这个理想、梦想自近代以来不断郁结会聚,在五四运动中被鲜明提出、猛烈爆发,可以说,五四运动点燃了中国梦。90多年来,“五四”的这一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不断被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国梦的内涵不断丰富。1949年前是不做亡国奴、要做中国人,民族要独立、国家要统一、人民要解放。1949年后是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人民要幸福。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出、概括、提炼,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中国人民要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主题,也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认识、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
  这是认识中国一切问题都不能脱离的一个基点,也是理解中国一切问题都必须把握的一个关键。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无论是革命时期的救中国,还是建设时期的发展中国,中国人民都是加满了油,憋足了劲,一点就着,一呼百应。近100年来,我们这个苦难的民族、伟大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死地后生,九曲九折,从黑夜奔赴晨光,从胜利走向胜利,真像史诗那样威武雄壮。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一下子能得到全国人民、全球华人那么热烈的拥护和反响。因此,我们纪念“五四”,就要朝着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五四运动的民主启蒙:人民民主的中国力量
  1.五四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特征表现为民众自救、依靠人民。有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梦想目标,靠谁来实现呢?要靠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人会说,爱国主义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基本精神。这不错,但“五四”的爱国出现了人民民主的新气象、新内容、新活力。1920年4月21日,被毛泽东称为“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陈独秀在《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的演讲中指出,五四运动特有的精神是人民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利用特殊势力,不依赖代表。这种民主精神是“五四”的爱国主义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传统:皇家等于国家,忠君就是报国,像屈原、岳飞、史可法、文天祥这样的爱国志士的爱国行为,首先都是为了李唐王朝、赵宋江山、朱明社稷、满清天下,都只是维持皇权、修补现有的社会秩序,他们很难超越这一历史局限。但“五四”的爱国救国,则是要唤起民众、团结民众、依靠民众,这样才能凝聚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这是因为,近代以来的现实不断使人民失望,西方列强步步紧逼,人民群众靠谁?靠皇帝?皇帝跑了,人民失望了,于是,发生了辛亥革命,皇帝倒了。靠谁?靠北洋政府?袁世凯倒了,段祺瑞、徐世昌等一拨又一拨,走马灯似的,都不行。靠列强的公理?也不行。人们一次又一次失望,最后终于明白,只有靠自己。
  1959年,老同盟会会员吴玉章谈到“五四”,说:“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
  五四运动之前,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的著名演说,他提醒人们正视劳工主义走向胜利的“世界的新潮流”。李大钊肯定来自欧洲的劳工革命的消息“都是这新纪元的曙光”。
  五四运动中,在武汉呼应的恽代英写信给胡适说:“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自己要是不真心救,就是亡国奴的本性了。”
    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1919年7月他写下《民众的大联合》,指出“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个“我们”就是民众。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还说:“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这篇文章不仅气势磅礴,更彰显了人民民主的中国力量,被认为“表达了学生运动最本质的目的”(罗家伦语),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文章之一”(胡适语),李大钊在自己主编的《每周评论》上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
  2.五四运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的民主实践。人民要靠自己的力量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一种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是前所未有的。这种不靠君主靠民主、不靠他人靠民众的爱国主义新精神,就和唤起民众、从我做起的民主启蒙运动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五四”还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中国几千年出现过两次新文化运动,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再一次是“五四”。“五四”的新文化主要是一种人民自身主体意识、主动精神的唤醒,是中国力量的一种汇集。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把中国压抑得不得了,就像一间没有窗户不透气的黑屋子,思想僵化、精神禁锢、故步自封,自以为是天朝大国,不知道中国之外还有其他的国家,等到被西方列强打得一塌糊涂,才知道中国之外有更强大的国家。另一种思想迷信就是唯上不向下、靠天不信己,所以,五四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当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时,自撰创刊宣言:“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主张“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
  3.90多年来,五四运动的民主精神在不断发扬光大。五四运动这种救国爱国靠自己、振兴中华靠大家的人民民主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以来的光荣传统。要爱国,不再是皇帝的家天下,不再是皇帝的国家,而是人民的天下,人民的国家。救国爱国,不能靠上帝,不能靠皇帝,不能靠列强,不能靠圣人,不能靠公理,只能靠自己,只能靠人民。
    90多年来,“五四”的这一传统在不断发扬光大:振兴中华,改变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一、人民不解放的状况,就要民主,这个民主是人民民主,人民要自主,要当家作主;就要启蒙,要扫除迷信,让人民成为行动主体,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要解决自近代以来存在的一盘散沙的问题,要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用中国的力量改变中国的命运。
  现在,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样要人民民主,要唤起民众、团结民众、调动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凝心聚力、万众一心,激发和形成强大的中国力量,这才是中国民主的基本精神。
  五、五四运动的科学追求: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
  “五四”的科学精神不仅是自然科学,更主要是救中国、发展中国的道路探索和选择的问题。五四运动的性质和目标是救国爱国、振兴中华。“五四”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民主与科学,要靠人民民主来聚集救国强国、振兴中华的中国力量,除此之外,还要靠科学找到一条救国强国、振兴中华的中国道路。所以,五四精神的科学不只是、甚至不主要是自然科学,而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真理探寻和道路探索。“五四”的科学精神最根本的内涵是:什么样的救国方案、救国道路才最科学,要通过思想解放寻找一条正确的可行的救国之道。
  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在提出、在探索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中国梦,有为振兴中华而“呐喊”,有为找不到出路而“彷徨”,更有苦苦的上下求索。“五四”前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先进知识分子倡导和传播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各种思想、主义、思潮和方案争相登场、相互碰撞,各种主义和方案相继提出、论争不止。他们都是就怎样才能救中国、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根本问题,从不同角度寻求和提出方案。
  这些方案有实业救国、工业报国、教育救国、军事强国等,更多的是社会变革的道路方案,如宋教仁迷信西方议会政治道路,严复搬来“进化论”喊出惊世骇俗的“物竞天择”,胡适倡导改良性质的实用主义,梁漱溟提出依靠传统文化改造中国,还有当时较受欢迎的各式各样的无政府主义。中国人在实现民族复兴、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中,艰难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救国学说和主义,反复比较过各种各样的强国思路和道路: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工团主义等,结果都不行、都不灵。
  五四运动高潮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信奉马克思主义,认定社会主义是拯救、改造和发展中国的最有效的途径。1921年,在新民学会讨论改造中国方案时,毛泽东提出,在各种方案中,社会政策,不成为办法;社会民主主义,保护有产阶级;无政府主义,否认权力;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如罗素所主张极端的自由,放任资本家。这些都是“永世做不到”的救国方案,只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正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所以,那些后来成为著名共产党人的青年人才选择了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逐步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认识、历史选择和现实胜利。
  总之,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大进步,当时的先进分子以及后来随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在自觉地、艰苦地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索一条科学的正确的救国救民、复兴民族、振兴中华的道路。
  90多年来,五四运动的科学精神也成为我国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本着科学的态度,不断进行道路思索、探索,先是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的正确道路,然后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终于走出了一条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正确道路、宽阔道路。
   六、当代青年应该怎样纪念“五四”,实现中国梦
  五四青年大都在20岁左右,即使他们的老师也不过30岁左右,风华正茂,群星灿烂,正像毛泽东所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年兴则中国兴,青年强则中国强。现在,“五四”已成为历史,但五四精神还在传承,我们当代青年应该怎样纪念“五四”、发扬“五四”呢?
  1.当代青年要有理想、有志向,但要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统一起来。我们纪念“五四”、发扬“五四”,就是追中国梦、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到了“五四”,出现了新气象,迸发出了新活力,这种新气象、新活力来自有理想、有目标、有志向、有抱负。青年就应该这样,要有梦想,要有理想,要想做事,要敢于做事,要朝气蓬勃。有人说,年轻的时候是做梦的年代。青年有理想、有梦想是正常的。“五四”就是一个做梦的时代,五四青年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都有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使命感。
  五四青年的理想、志向是大理想、大志向,个人的理想是和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连在一起的。继承五四传统,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在民族的命运中来谈个人的进步。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对弟弟邓垦讲:“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这句话平平淡淡,却是大胸怀、大境界、大理想,把国家和个人、事业和个人的关系说得很透彻。毛泽东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诗句,也表达了这种关系和境界。习近平同志讲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讲的也是这种关系和定位。因此,我们说,个人梦和中国梦就像是风筝和风的关系。风越大,风筝才能飞得越高。如果民族复兴的天风浩荡,个人进步的风筝就能飞得高、飞得远。
  2.当代青年的理想与志向要以主义的信仰为内核。人要有大理想、大抱负、大志向,这个大理想、大抱负、大志向的“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中国梦连在一起。二是小我变大我,青年要相信自己,但更要依靠人民。民主不仅是个人的自由,更是人民的地位和力量。三是要有主义、要有信仰。邓小平强调,年轻人要做“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有理想和有纪律最重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能战胜千难万险取得胜利,就是凭着一股理想、一股信念支撑自己。
  我们现在纪念“五四”,首先是要讲主义,要讲信仰。讲理想,要坚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创造人生的辉煌。
  3.当代青年要实践,要立足于中国这片土地、这个实际,不断探索、求索、思索,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追梦、圆梦要实践、实干。理想、梦想不仅在将来,更在脚下、在当下、在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一句名言:“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所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要实践就有挑战、有困难,实现个人梦、中国梦,有困难、有压力。有人说,对未来的想象依赖于现实的苦难,二者是泉与涌的关系:苦难有多深,喷涌就多高。当代青年在投身伟大事业、实现美好梦想时,也要经得起挫折和失败,抗住压力,战胜挑战。
习近平同志在阐释中国梦时,深情寄语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广大青年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境界!
中国梦,寄托着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集体记忆和昂扬向上的意志情怀,昭示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目标理想和美好的未来。新一代青年就是要传承五四运动的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从自我做起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件,自觉低制身边的不良风气。当每一个人都做好身边的小事时候,最后就会形成一股洪流形成中国的强大国力。个人梦中国梦就会实现。
 
 


© 2003-2017 湖北省襄阳市第八中学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426号
校址:襄阳市樊城区松鹤西路雾月路 联系电话:0710-3796618
鄂公网安备 42060602000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