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八中文化战略解读
襄阳八中文化战略解读
在现如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大环境下,文化作为国家的大战略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更应该把文化育人渗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我校文化战略的提出对我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校文化战略分为十个部分,对校长到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所以八中文化战略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八中人应有的气质,奋斗的目标,行动的指南。是渗入我们血液的基因,要薪火相传,代代相继。
文化是对人精神的塑造,实行文化战略是为了最终养成八中精神,那就是“敬业、奉献、创新、笃行”八个字。
敬业精神,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是要“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就是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精益求精。
奉献精神,要对自己的事业不求回报的全身心付出。要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
创新精神,要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新的道路,谋求学校、学生、自我的新发展。与社会同步,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笃行精神,要切实履行,专心实行。笃就是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行就是实践,脚踏实地,学以致用。不虚荣,干实事、讲实话。
这八个字说得非常简练也很高大,许多同志感觉这样的精神离我们很远,其实这样的八中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试问我们的哪一位老师不是朝起五更鸡,夕宿夜半时,这难道不是敬业?当班上有了突发事件哪一位不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舍弃多少休息时间,做了多少分内分外的事情?这难道不是奉献?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哪一位老师的管理方法教学方式不是紧跟时代的步伐,每年都在更新升级?这难道不是创新?而当我们踏上讲台那一刻起,笃行的精神难道不是就已经路在脚下了吗?所以八中精神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部分是学校的学风,在文化战略中八中学风表述为“乐学、慎思、明辨、知行”。这八字学风出自《礼记·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而我校的学风既出自于这句话,又有别于原文。
首先是乐学,原文是博学,是指广泛的学习,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我校的学风改博学为乐学,寓意着学生要快乐的学习,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怎么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呢?那就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当学生达到要求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的时候就是他们真正开始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正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乐学之后是慎思,就是用心的严谨的思考,审慎求真,考察分析所学的知识是否能为自己所用。而明辨则是要求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做头脑清醒的明白人。
在学习之后就是实践也就是行的过程,既学风中的“知行”二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知与行不仅要互相结合,行更应该在知之前,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学习和行动结合在一起才是学习的最好途径。
有了良好的学风才有好的校风,第三部分的八字校风“和谐、崇实、自强、发展”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所谓和谐,就是内外和顺,是在校内师生和谐相处,教师严慈相济,学生尊师重道,和谐共处。更进一步就是家校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这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以及直接接待学生家长的部门和个人要互相配合,以人为本,多关心学生,需要更密切的家校联系,更多的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宣传,让家长和社会理解学校,理解教师,这样才能和谐共赢。
崇实就是要实干,落实,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到实处,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欣喜的看到在八中校园里,崇实正成为一种风尚,上从学校教学巡查,落实到位,学工处对迟到、卫生等小事的真抓实干,下到一线教师课间抽查学生背诵,处处是踏实做事,认真育人的场景。学校的兴起指日可待。
自强,正如《周易》中所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处事,就应该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止。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八中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国家政策,不能只依靠教育局给优惠,必须依靠自己,只有学校自身永不停息追求自我的进步,学校才能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么多年来,学校风雨兼程,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多次转型,正是自强的真实写照,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一定能把学校办好。自强是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更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学习上要能够坚忍不拔,让他们在八中能学好。
发展是这个时代永恒的话题,什么是发展?对我们来讲追求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要一天比一天好,就是发展,就是进步。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天一点点进步必将成就学校最终的大发展。
要实现学校的学风、校风,最终落到实处的就是教师的教学,也就是要形成八中教风既:“知困、相长、继志、博喻”。这八字教风均出自《礼记》中的《学记》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教师教授知识首先要自己能明了知识,在讲解阐述的过程中,才能明白自己的困惑,这就是“知困”,知困之后进一步学习给自己答疑解惑,从而豁然开朗,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只有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学习,这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善教,也就是所谓的继志。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很多,所以一位教师能不能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即能不能博喻是教师能力的最高体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八中精神,学风,校风,教风的形成得益于从建校以来就明确的校训“勤、毅、诚、朴”,勤就是勤奋、勤勉的意思。人之所以成功都是勤学的结果,“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教勤学,终能成就一番事业。所谓毅就是有毅力、顽强、能持之以恒的意思。大凡做事,毅力为根本,“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所谓诚,就是诚信,“言必行,行必果”是诚信之人处事的准则,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而所谓朴就是朴素、平实、纯洁的意思它拒绝附丽,拒绝世故,拒绝浸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只有朴素才能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干事业。
文化战略第六部分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分为五大模块。
一是核心理念,即个性发展,奉献其群。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性发展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奉献其群则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岗位上,发展自我的同时也是在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是为我们的族群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这不但是我们八中办学的核心理念,更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而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更应该在学校发展个性,增长其才能,走进社会之时才能于国家,于社会,于我们的族群有益有利。
二是德育理念,即以德铸魂,以善育人。树人先树德,教人向善。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导向。
三是和核心理念相辅相成的发展理念,即成就个人,成功群体。
四是教学理念即善道扬长,“三维共生”。所谓善道是指美好的理念,引人向善,所谓扬长就是要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潜能。而所谓“三维共生”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是生存理念即“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讲得是我们不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再挫折中都要对自己不离不弃,只有生命存在,才有无限可能。
第七部分是八中的文化理念。也是由五大模块构成。
首先是整体的学校文化。即精神引领,德善春秋。就是在学校层面要力争用高尚的精神培养人,做学生的引路人,而德善春秋就是学校德育理念在文化中的体现,用美德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二是育人文化,就是怎么来培养学生,即崇德瀹智,诚人成才。崇德,崇尚道德。瀹智指的是疏通智慧。崇德是先决条件,智慧的疏通是育人的目的,教书育人德放在首位。“诚人”就是指要把学生首先教成诚实的人,与校训中的“诚”字相得益彰。成才就是成为人才,只有诚实做人方能成其大才,诚实,诚信是成才的起点,两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三是校长文化,校长是一所学校的引路人,八中的校长文化就是“守职有责,使者担当”。在其位要谋其政,就要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为学校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要敢于担当。
第四是教师文化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教师这一职业对我们在学问和行为两方面的要求。
第五是学生文化,即志存高远,鸿儒一生。作为祖国人类的未来青年学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只有有了理想方能为理想而奋斗。鸿儒一生则是对学生在精神层面的更高要求。活到老,学到老,要有读书人的气质。
八中的办学愿境是文化战略的第八部分,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并把他具体化。
一是面向现代化,培养中华优秀青年。中国的现代化,最终要依靠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努力奋斗来实现。因此首先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青年。
二是面向世界,培养世界合格公民。当今世界,随着交通和通讯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渐融合,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我们和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的人,是世界的人,世界人就要具备世界的眼光,世界的理念,世界的风范。而我们的教育在世界大融合的潮流中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要打开窗户,打开大门,学习世界的先进经验。
三是面向未来,培养人类进步使者。听起来是很大的一个命题,但我们正在为之努力,我们的学生每天进步的一小点,就是人类进步的一小点,当这样的进步日积月累,我们的人类社会不就一步步向前迈进了吗?
第九部分是八中的育人哲学。就是我们准备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分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目标。
首先是对男生的要求,就是英雄气概的培养即“仰望星空,道德法则”所谓仰望星空就是要有远大的目标,而道德法则则是对男生在修身方面的要求正如《大学》里面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最重要的就是对自身道德的要求,道德分为三个层面,个人的道德,家庭的美德,社会的公德。这是学校以德育人在对学生个人要求的体现。
然后是对女生的要求,就是淑女气质的滋养即“贤淑坚毅,博雅纯静”,说的更具体通俗一些就是,女生的行为气质要符合社会的一般审美,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仅外表要美丽多姿,更要内心知书达理。
三是人脉气场培植,是对每一位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要求,即“融入生活,博采众长”。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社会的人就不是封闭的一个。必须要走向众人,所以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都要注意和他人的交往,要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并且在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吸收他人的长处,提升自己的能力,正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四是文理内核营造,要能够“文心雕龙,理导智行”,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行,取消文理分科成为大势所趋,每一位青年学子在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都不能偏废,人文素养可以培育我们的内心,理科知识可以引导我们智慧的发掘。这样才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综合型人才。
最后一部分是八中的四季义理。天地运行有其自然的道理,古人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运行机制。而我们人是天地之间的生物,也应该遵循这些机制。把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德、行分别对应一年的春夏秋冬。
心为春生。就是我们的心灵应该像春天一样,“春光明媚,阳光向上”。
身为夏长。就是我们的身体,心智应当如夏天一般火热,“心智茁壮,肌体强健”。
德为秋实。就是我们的道德要丰满,要丰收,要充满仁爱之心。“仁德丰硕,爱满人间”。
行为冬藏。就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学习,实践,都是为了我们更进一步的发展做准备。“蕴积能量,备至春发”。
襄阳八中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过去,现在我们是八中的主人,八中的精神就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文化素养就是八中的文化素养,文化不仅仅是写在墙上的标语,不仅仅是印在纸上的文字,不仅仅是摆在教室里的设备,更是我们八中全体师生的道德、行为和理想。相信在学校文化战略的指引下我们的学校会越来越好。
襄阳市第八中学
2019年3月
在现如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大环境下,文化作为国家的大战略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更应该把文化育人渗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我校文化战略的提出对我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校文化战略分为十个部分,对校长到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所以八中文化战略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八中人应有的气质,奋斗的目标,行动的指南。是渗入我们血液的基因,要薪火相传,代代相继。
文化是对人精神的塑造,实行文化战略是为了最终养成八中精神,那就是“敬业、奉献、创新、笃行”八个字。
敬业精神,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是要“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就是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精益求精。
奉献精神,要对自己的事业不求回报的全身心付出。要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
创新精神,要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新的道路,谋求学校、学生、自我的新发展。与社会同步,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笃行精神,要切实履行,专心实行。笃就是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行就是实践,脚踏实地,学以致用。不虚荣,干实事、讲实话。
这八个字说得非常简练也很高大,许多同志感觉这样的精神离我们很远,其实这样的八中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试问我们的哪一位老师不是朝起五更鸡,夕宿夜半时,这难道不是敬业?当班上有了突发事件哪一位不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舍弃多少休息时间,做了多少分内分外的事情?这难道不是奉献?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哪一位老师的管理方法教学方式不是紧跟时代的步伐,每年都在更新升级?这难道不是创新?而当我们踏上讲台那一刻起,笃行的精神难道不是就已经路在脚下了吗?所以八中精神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部分是学校的学风,在文化战略中八中学风表述为“乐学、慎思、明辨、知行”。这八字学风出自《礼记·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而我校的学风既出自于这句话,又有别于原文。
首先是乐学,原文是博学,是指广泛的学习,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我校的学风改博学为乐学,寓意着学生要快乐的学习,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怎么能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呢?那就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当学生达到要求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的时候就是他们真正开始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正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乐学之后是慎思,就是用心的严谨的思考,审慎求真,考察分析所学的知识是否能为自己所用。而明辨则是要求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做头脑清醒的明白人。
在学习之后就是实践也就是行的过程,既学风中的“知行”二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知与行不仅要互相结合,行更应该在知之前,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学习和行动结合在一起才是学习的最好途径。
有了良好的学风才有好的校风,第三部分的八字校风“和谐、崇实、自强、发展”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所谓和谐,就是内外和顺,是在校内师生和谐相处,教师严慈相济,学生尊师重道,和谐共处。更进一步就是家校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这要求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以及直接接待学生家长的部门和个人要互相配合,以人为本,多关心学生,需要更密切的家校联系,更多的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宣传,让家长和社会理解学校,理解教师,这样才能和谐共赢。
崇实就是要实干,落实,把每一个细节都要落到实处,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欣喜的看到在八中校园里,崇实正成为一种风尚,上从学校教学巡查,落实到位,学工处对迟到、卫生等小事的真抓实干,下到一线教师课间抽查学生背诵,处处是踏实做事,认真育人的场景。学校的兴起指日可待。
自强,正如《周易》中所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处事,就应该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止。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八中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国家政策,不能只依靠教育局给优惠,必须依靠自己,只有学校自身永不停息追求自我的进步,学校才能真正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么多年来,学校风雨兼程,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多次转型,正是自强的真实写照,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一定能把学校办好。自强是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更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学习上要能够坚忍不拔,让他们在八中能学好。
发展是这个时代永恒的话题,什么是发展?对我们来讲追求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要一天比一天好,就是发展,就是进步。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每天一点点进步必将成就学校最终的大发展。
要实现学校的学风、校风,最终落到实处的就是教师的教学,也就是要形成八中教风既:“知困、相长、继志、博喻”。这八字教风均出自《礼记》中的《学记》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教师教授知识首先要自己能明了知识,在讲解阐述的过程中,才能明白自己的困惑,这就是“知困”,知困之后进一步学习给自己答疑解惑,从而豁然开朗,能力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只有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学习,这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善教,也就是所谓的继志。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很多,所以一位教师能不能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即能不能博喻是教师能力的最高体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八中精神,学风,校风,教风的形成得益于从建校以来就明确的校训“勤、毅、诚、朴”,勤就是勤奋、勤勉的意思。人之所以成功都是勤学的结果,“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勤教勤学,终能成就一番事业。所谓毅就是有毅力、顽强、能持之以恒的意思。大凡做事,毅力为根本,“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所谓诚,就是诚信,“言必行,行必果”是诚信之人处事的准则,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而所谓朴就是朴素、平实、纯洁的意思它拒绝附丽,拒绝世故,拒绝浸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只有朴素才能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干事业。
文化战略第六部分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分为五大模块。
一是核心理念,即个性发展,奉献其群。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人的价值分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性发展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奉献其群则是人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岗位上,发展自我的同时也是在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是为我们的族群发展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这不但是我们八中办学的核心理念,更是我们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而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更应该在学校发展个性,增长其才能,走进社会之时才能于国家,于社会,于我们的族群有益有利。
二是德育理念,即以德铸魂,以善育人。树人先树德,教人向善。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导向。
三是和核心理念相辅相成的发展理念,即成就个人,成功群体。
四是教学理念即善道扬长,“三维共生”。所谓善道是指美好的理念,引人向善,所谓扬长就是要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潜能。而所谓“三维共生”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是生存理念即“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讲得是我们不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再挫折中都要对自己不离不弃,只有生命存在,才有无限可能。
第七部分是八中的文化理念。也是由五大模块构成。
首先是整体的学校文化。即精神引领,德善春秋。就是在学校层面要力争用高尚的精神培养人,做学生的引路人,而德善春秋就是学校德育理念在文化中的体现,用美德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第二是育人文化,就是怎么来培养学生,即崇德瀹智,诚人成才。崇德,崇尚道德。瀹智指的是疏通智慧。崇德是先决条件,智慧的疏通是育人的目的,教书育人德放在首位。“诚人”就是指要把学生首先教成诚实的人,与校训中的“诚”字相得益彰。成才就是成为人才,只有诚实做人方能成其大才,诚实,诚信是成才的起点,两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三是校长文化,校长是一所学校的引路人,八中的校长文化就是“守职有责,使者担当”。在其位要谋其政,就要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为学校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要敢于担当。
第四是教师文化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教师这一职业对我们在学问和行为两方面的要求。
第五是学生文化,即志存高远,鸿儒一生。作为祖国人类的未来青年学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只有有了理想方能为理想而奋斗。鸿儒一生则是对学生在精神层面的更高要求。活到老,学到老,要有读书人的气质。
八中的办学愿境是文化战略的第八部分,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并把他具体化。
一是面向现代化,培养中华优秀青年。中国的现代化,最终要依靠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努力奋斗来实现。因此首先要为国家培养优秀的青年。
二是面向世界,培养世界合格公民。当今世界,随着交通和通讯科技的发展正在逐渐融合,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我们和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的人,是世界的人,世界人就要具备世界的眼光,世界的理念,世界的风范。而我们的教育在世界大融合的潮流中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要打开窗户,打开大门,学习世界的先进经验。
三是面向未来,培养人类进步使者。听起来是很大的一个命题,但我们正在为之努力,我们的学生每天进步的一小点,就是人类进步的一小点,当这样的进步日积月累,我们的人类社会不就一步步向前迈进了吗?
第九部分是八中的育人哲学。就是我们准备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分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目标。
首先是对男生的要求,就是英雄气概的培养即“仰望星空,道德法则”所谓仰望星空就是要有远大的目标,而道德法则则是对男生在修身方面的要求正如《大学》里面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最重要的就是对自身道德的要求,道德分为三个层面,个人的道德,家庭的美德,社会的公德。这是学校以德育人在对学生个人要求的体现。
然后是对女生的要求,就是淑女气质的滋养即“贤淑坚毅,博雅纯静”,说的更具体通俗一些就是,女生的行为气质要符合社会的一般审美,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仅外表要美丽多姿,更要内心知书达理。
三是人脉气场培植,是对每一位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要求,即“融入生活,博采众长”。我们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社会的人就不是封闭的一个。必须要走向众人,所以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都要注意和他人的交往,要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并且在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吸收他人的长处,提升自己的能力,正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四是文理内核营造,要能够“文心雕龙,理导智行”,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行,取消文理分科成为大势所趋,每一位青年学子在文科和理科的学习中都不能偏废,人文素养可以培育我们的内心,理科知识可以引导我们智慧的发掘。这样才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综合型人才。
最后一部分是八中的四季义理。天地运行有其自然的道理,古人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运行机制。而我们人是天地之间的生物,也应该遵循这些机制。把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德、行分别对应一年的春夏秋冬。
心为春生。就是我们的心灵应该像春天一样,“春光明媚,阳光向上”。
身为夏长。就是我们的身体,心智应当如夏天一般火热,“心智茁壮,肌体强健”。
德为秋实。就是我们的道德要丰满,要丰收,要充满仁爱之心。“仁德丰硕,爱满人间”。
行为冬藏。就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学习,实践,都是为了我们更进一步的发展做准备。“蕴积能量,备至春发”。
襄阳八中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过去,现在我们是八中的主人,八中的精神就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文化素养就是八中的文化素养,文化不仅仅是写在墙上的标语,不仅仅是印在纸上的文字,不仅仅是摆在教室里的设备,更是我们八中全体师生的道德、行为和理想。相信在学校文化战略的指引下我们的学校会越来越好。
襄阳市第八中学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