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救命自保技巧!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校园安全事件的防治工作,校园食品安全、校园行凶等事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治理,但学生踩踏致伤甚至致死的悲剧也曾上演。
南京某小学秋游:扶梯上的踩踏事件
2015年11月9日,南京市雨花台实验小学组织秋游,目的地是浦口区弘扬广场三楼的果壳里游乐场。不想,数十名6岁到8岁的儿童在手扶电梯上发生踩踏事故,其中有16名孩子因受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其中5人重伤,但无生命危险。
当时的带队的陈老师说,学校组织一二年级400多名学生秋游。原本游乐场定于10点开门,学生们提前了10分钟到达,然后就列队乘坐手扶梯上楼。上电梯以后发现,果壳里游乐场门前只有一小块地方,大门没有开,只有一边开。
一扇门每次只能有一个小朋友通过,其他乘坐电梯上来的孩子只能暂时聚集在电梯和门口转弯处3平米的空间内,而此时的电梯仍在运行,滞留在电梯口的学生越来越多,结果有的小朋友就跌倒了……
昆明某小学:海绵垫引发的踩踏悲剧
2014年9月26日14时许,昆明市盘龙区明通小学一二年级500余名小学生结束午休,在经过一楼过道返回教室上课时,因立放于过道的海绵垫倾倒在楼道上阻碍学生顺利通行,致大量学生相互叠加挤压,引发严重踩踏伤亡事故。事故共造成6名小学生窒息死亡、35名小学生不同程度受伤。经事故调查组调查认定,该事故是一起校园安全责任事故。
校园踩踏,学校可以如何预防?
相关演习不能少
双手交叉抱头屈膝侧卧,下图是去年11月末,济南市某小学操场上举行的一场防校园踩踏演练。
学生在老师的正确示范下进行演练,熟练掌握双手交叉抱头屈膝侧卧、左手握右手手腕撑于胸前等自救姿势,能让学生在拥挤、紧急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脏器,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受到的伤害。
其实,校园踩踏发生首先是因为大量人流短时间内聚集在相对狭窄的空间无法疏散,但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学生因为精神紧张而不冷静地大幅跑动、相互推挤乃至摔倒……其实,与地震、火灾一样,踩踏也可以通过提前模拟演练的方式,让学生熟悉面对相似情况的处理办法。孩子们有了相关训练,一来能够强化安全意识,二来也可以了解踩踏事件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不至于因情绪恐慌而造成更大的伤亡。
行为规范写入校规
安全意识,完全可以通过校规来建立啊!
比如,身为校长或老师的您完全可以将以下这些预防拥挤踩踏的举措以行为规范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1. 课间休息或放学后不要急于抢行下楼;
2. 上下楼梯要严格按照学校对各班规定的楼梯行走;
3. 上下楼梯要按规则:靠右、慢行、礼让。做到:遵守秩序、轻声慢步、礼让右行,不能拥挤;
4. 学生下楼梯不能超过两排,上楼梯不能超过一排;
5. 上下楼梯时,不系鞋带、不捡掉在地上的物品、不攀肩而行、不高声喧哗、不搞恶作剧(尖叫、乱喊、开玩笑、打闹、三两打肩而行)、不快跑乱窜;
6. 要避免人员高峰期(上课、下课、放学、集合),可适当提前或延后上下楼;
7. 做到“集体上时切勿下、集体下时切勿上”尤其是手上持有重物、身体有病或伤更应注意。
……
从细节着手,在基本设施上下功夫
当然,安全意识培育和应对举措训练都是针对学生的。其实,预防校园安全除了关注人,也应该注意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比如,可以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楼道、楼梯指示标志,安装停电应急灯,还可以在过道和楼梯明显位置张贴“靠右行走”、“请勿拥挤”等提醒标志。
当然,最基本的预防举措就是要保持楼梯、过道等狭窄通行地区通畅、无杂物堆积。尤其是在上下课、上下学、集体活动等时间,更要保持这些场所的通畅。另外,雨天时要记得提醒学生通过过道、楼梯时要慢行,并设置防滑设施和防滑标志。同时,在过道及楼梯等特殊出安装停电应急灯。
遭遇踩踏事件,学生该如何自救?
阶段一:初遇拥挤人群
当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涌来时,不要盲目奔跑,以免摔倒,不要逆流前进。
应该马上避到一旁,并尽量抓住旁边一些坚固牢靠的东西,如路灯柱、栏杆等,或进入路边小店躲避,待人群过去后,迅速离开。
阶段二:陷入拥挤人群
1)时刻保持警惕,千万不能被绊倒!
2)发现前面有人突然摔倒时,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3)如果人流量很大,但移动速度不快——可手握拳,右手握住左手手腕,双肘与双肩平行,放在胸前。肘部能够保护自己不被挤压,给心肺留出呼吸空间。
4)若已经陷入拥挤人群,继续保持双肘在胸前,形成牢固而稳定的三角保护区的姿势。同时,微弯下腰,降低重心,低姿态前进,防止摔倒。
阶段三:混乱局面,自我保护
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或在人流移动方向的侧面。
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
如果不能靠近墙壁,倒下时,一定身体弓形,并继续保持手部姿势,以保护头部、胸部等重要器官。
阶段四:事故已经发生
及时联系外援,寻求帮助,赶快拨打110、999或120等,同时开展自救和互救。
如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
- 上一篇: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 下一篇:这七类安全知识请教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