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写作教学方面的体会
近些年,各省的高考作文都要求学生贴近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所谓“我手写我心”。可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呢?我觉得首先应让学生学会感动自己。为此,我做过以下尝试:
⑴心理暗示,引导体验。学生因为课业负担太重,很少真正去用心体验那些让自己感动的东西,久而久之,就变得很麻木。而作文要想真正地感动读者,首先必须感动自己。于是,我引入了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法”,引导学生去体验什么是感动。一次,作文课上,我先设置了一个情境,接着让学生闭目凝神,跟着我的引导文字去体验,“你觉得自己的大脑开始发热,你的心跳越来越快,你的血液开始沸腾,你的手不由自主地抖动。慢慢地,你的眼睛也开始热了起来,涩涩的,有什么东西在滑动,开始变得湿润起来。。。。。。”接着,我让学生顺着这种感觉续写后面的关于家人的一段文字。15分钟后,许多学生读起自己的文章时都禁不住哭了起来。我想,如果学生在动笔写作之前,能有这样一段情感体验,那他的文章一定会有感人之处。
⑵角色替代,换位体验。学生的很多生活体验被挤压得很深、很窄,老师要想办法帮他们挖掘出来。因此,在讲到一些感人肺腑的文本时,我让学生进行角色替换,假想自己就是抒情主人公,感受在那种情境下,自己会有怎样的反应。例如在讲到《重塑艺术的空间》时,我让学生闭目倾听腾格尔的《天堂》,“蓝蓝的天空,静静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很简单的几个词,没有任何的修饰,为什么会让我们觉得草原很美?为什么会让我们能真切感受到歌手对家乡深沉的爱?
⑶选读经典,学习技巧。朱自清的《背影》感人的不是父亲的后背,而是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动作;周朴园的虚伪冷酷不是硬性的定义,而是言语的透露;阿Q的麻木则更是他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整体反映。通过这些归纳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笔下流出的是真实,是感人。
- 上一篇: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书所采用的方法
- 下一篇:我们该向私塾先生们学点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