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示范高中-襄阳八中欢迎您!
论文课题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教学科研 > 论文课题 >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整体育人观 合力呵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发布日期:2009-05-06 00:01  来自:本站原创 作者:白凌晓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摘  要:信息社会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需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构筑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育人机制,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把握了德育工作规律,重在走进生活,贴近实际,讲求实效。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起点;学校德育工作要摒弃不切实际的“高、大、空、远”,要树立“真”的思想,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内化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方面下功夫;社会教育是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整体环境的优化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客观要求,建立由“党政机关为龙头,社会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的育人工作机制,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构筑  整体育人观  德育工作  规律
 
   21世纪的今天,人类无论是在探索自然界,还是在探索人类生命本身的未知领域的进程中,不断地取得令世人眩目的骄人成就。火星探测器的成功登陆,太空站的长期使用,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人类基因图谱的成功绘制等等,既让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明天,又引起人类对伦理道德的无限忧思;经济全球化带来多元民族文化的冲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冲突,信息网络带来多种意识形态的冲突。人们在固守传统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同样呈现出日益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局面。如何采取更切合实际、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方法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又是三者面临的共同职责。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育人观,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又把握了德育工作规律,重点在走进生活、贴近实际,讲求实效上下功夫。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出发点
  “研究表明:幼儿主要受家庭影响,小学生主要受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影响,而初中生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则基本上平分秋色,高中生侧重受学校和社会的影响。”①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思想道德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起点。
   首先,家庭教育要求家长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和言教相一致。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首先要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能把孩子当成家庭的私有财产;要建立与儿童智力、个性和身体协调一致的成长教育理念,要认识到儿童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更是不断发展的人,家长应尊重孩子的自然属性,要宽严适度,从孩子的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要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做人准则,加强养成教育,把一些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内化为孩子的信念。其次,要摒弃过分重视智力发展,较少注重对孩子的精神优化,简单地把考出好成绩与成才等同起来的片面人才观。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其子说:“读书中进士做官都是小事,第一是要做个好人,”现代社会,尤其要教育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第三,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身教与言教相统一。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风气的好坏,家庭氛围的是否和谐,往往决定着孩子的好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少年法庭法官高秀云说:“我从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16年,曾审判过656名少年犯。但是,我觉得没有不良的少年,只有不幸的少年。一个原本纯洁无瑕的婴孩,之所以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归根结底,问题往往出在父母身上。”英国教育家尼尔曾说过:“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②有调查显示:家长犯罪、行为不端或家庭破裂而导致子女成为“问题”少年或子女犯罪的比例高达80%以上。未成年犯归纳起来大多成长于四类家庭:溺爱型、失和型、打骂型和放任型家庭。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一名未成年人犯罪都与家庭教育失当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注重以自身的身教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品行,带头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做好家庭的法制、心理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且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相配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预防和矫治,就会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问题少年”及其犯罪行为的出现。
   第二,家长要尊重、宽容孩子,要学会沟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和孩子既是长幼关系、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地位是平等的。一个明智的家长,必然是思想开明,通情达理,宽容大度,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的家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不能一味责怪,家长应学会与孩子沟通,只有沟通,孩子才能说心理话,才能彼此了解,相互信任,减少隔壑,增进感情,而建立在沟通、理解、信任基础上的批评,才会教育得当,才是讲求艺术的教育,也才能够让孩子容易改正缺点和错误。
   第三,要做学习型、研究型家长。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往往使孩子在某些知识方面领先于家长,家长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在新知识面前,要诚肯地向孩子学,向书本学,向其他人学。同时,家长必须学会研究孩子,要研究教育的客观规律,要研究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已,才能正确面对孩子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
   二、学校教育是奠定未成年人终身幸福的基石,德育工作要充分体验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学会生存,更重要的是要为未成年人的终身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占据着首要的位置,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但长期以来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突出表现在:一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目标过高,理想化的标准造成德育的“高、大、空、远”,学生基础性的应该做到的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背离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二是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往往更重视学生的智育而轻德育,重知识而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而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工作形式化倾向普遍存在;三是“灌水”、“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使学生只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德育内容,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培养与提升过程被忽视,造成学生只会讲不会做,知行脱节。
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道德建设的改进创新,重点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赋予德育工作以鲜明的时代特点。第一,要提高德育工作以育人为本的认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性格各异的鲜活的生命个体,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青少年变成自已教育自己的主体,自已评价自己的主体,德育要贴近学生实际,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相统一。第二,学校德育目标要回归生活,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划分层级目标,使学生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能落实德育的层级目标。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必定是层层递进的塔式上升体结构,其大致可分为:一是人生必需具备的层级,二是基础的层级,三是发扬的层级,四是孜孜以求的理想层级。道德教育要重小事,从小事抓起,要回归生活,要“近、小、实、亲”,理论联系学生实际,要针对学生的成长设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德育目标。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民主、法制、纪律观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德育逐步形成的。各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设定,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德育管理和评价方式的运用,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切不可“成人化”、“一刀切”,更不能“脱节”、“简单重复”、“变动无常”。第三,德育教育要树立“真”的思想,求真务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知行合一,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内化提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人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真”是德育生命力之所在,具有真情实感,真真切切的德育教育是艺术,是教育理想的极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具有创造性和充满真情实感的德育活动,才能撞击学生丰富多彩而又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只有打动心灵的教育才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第四,学校要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是很正常的,青少年处于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容易受到各种消极不良倾向的影响,加之,社会竞争加剧,学生的升学压力过重,导致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自我方面”出问题,乃至自杀、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其成长中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增强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的心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三、社会教育是大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整体社会环境是培养“四有”新人的客观要求
任何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树立大德育观,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整体认识,要把德育工作置于社会大系统中,从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德育观念。
   一是党政部门要率先垂范,充分调动全社会之力参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成“以党政机关为龙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加大对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整治力度,依法取缔学校周边非法经营的网吧和歌舞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查禁收缴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建设“绿色网吧”,推出一大批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文学作品、电视栏目,丰富青少年的物质文化生活。
   三是国内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少年的开放力度。目前,虽然一批场、馆对青少年敞开了大门,但往往在参观时间、重要展览内容、单个学生或是成规模的学生群体等方面仍有种种限制,需要消除这些人为障碍,对未成年人和学生实行全天候免费开放。
   四是调动社会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在开放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基地”等的基础上,再建设和开放一批切合时代发展的新的教育基地,如“国土资源教育基地”、“海洋资源教育基地”、“环境保护教育基地”、“禁毒知识教育基地”、“航空航天体验基地”、“交通知识体验基地”、“急救与自救体验教育基地”等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长知识,得到教育,增强本领。
   五是建立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青少年服务、活动中心、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形成教育青少年的基层工作阵地。对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流浪儿、罪错青少年等特殊对象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帮助与教育服务,做好就业指导,培训工作和安置工作等,在生活上解困,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编,就业上扶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要整体联动,缺一不可,三者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核心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也是我们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党政牵头,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形成合力的大环境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定能够落到实处,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必将得到提升。
 
 
注释:
①参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家谈――教育系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9月出版 P17《独生子女时代的家教进行时》
②参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家谈――教育系统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参考资料》P15-P16《“问题少年”呼唤关爱》
    作者简介:白凌晓,男,1969年11月出生,曾任襄樊市教育局监察室主任,现任襄樊市第八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2003-2017 湖北省襄阳市第八中学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426号
校址:襄阳市樊城区松鹤西路雾月路 联系电话:0710-3796618
鄂公网安备 42060602000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