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求发展是教育事业前进的动力源泉 —上海市教育发展经验的启示
2004年10月20日至11月2日,按照局机关的安排,我参加了在上海华东师大举办的“襄樊市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的学习,培训内容涉及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培训、校长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内容,教学方式采取讲授与实地参观考察学校及组织讨论为主。尽管学习时间不长,但上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使我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给我以启示。
启示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改革求发展是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的动力之源
教育史上的所谓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分界线是以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分界线。本文所说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以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理念,其基本含义是:树立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建立新的教育体制、教育制度的理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树立十个现代教育观:一、树立教育发展改革观;二、树立教育创新观;三、树立新的教育体制观;四、树立宏观的教育时空观;五、树立教育服务产业观;六、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七、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观;八、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九、树立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观;十、树立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观。
这十个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当首推教育发展改革观对我的启示最大。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科教兴国之路,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只有发展了才能推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前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现代化的建设要靠现代化的人才来实现,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的第一资源,我国有13亿人口,是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力资源变成人才资源、人才资本必须依靠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报告充分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中的崇高地位。大力发展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仍然很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教育经费比较紧缺,如何加快教育发展,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10月25日,培训班参观考察金山区教育,28日参观考察静安区教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静安区地处上海的中心地带,现有18所中学,13所小学,13所幼儿园,1所职业学校,1所进修学校,1所老年大学,教职工在岗4535人,离退休教师7100多人,在校生43000人,全区2003年教育经费4.7个亿全部是区财政拨款,今年可达5.4个亿,静安区内适龄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为58.7%,与发达国家相同,区内市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9.9%,与发达国家接近,全区教育不仅从幼儿抓起,而且已经深入到社区、居民家庭,构筑了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回报社会、回报社区已经变为扎扎实实的行动。该区教育局长徐承博在介绍情况谈到教育经费问题时,他坦承静安教育不再为经费发愁,因为高质量的教育带来高额的外资投入,许多投资者都是看中了静安的教育质量高,他笑谈:就是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商住楼,也要先找教育部门协商购房人的子女入学问题,而购房人多是冲着静安的高质量教育才掏腰包买房的。全区教育经费每年年初由教育局与财政局共同编制预算,报区人大审议批准后,由两家共同执行,教育局长在分配教育经费方面有主导权。近几年都是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财政投入,2003年的4.7个亿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8%。
金山区是上海市的郊区,教育局长徐虹在介绍金山区教育发展时讲:“金山教育在‘围绕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城市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总体思路下,要为金山经济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并在支持新一轮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全面的跨越式发展。”金山区教育系统现有学校88所,其中:中学29所(民办4所),小学26所,幼儿园20所,在编教职工7675人,在编在岗人员6484人,其中教师5941人。高中阶段入学率为98.75%,大学上线94.39%(其中本科为3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41%,与上海平均51%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参观考察期间,我就教职工编制、教师职称评审、教育经费的投入等问题向她请教金山的情况时,她说:“编制部门按学校核编,控制总数,具体由教育局掌握;教师职称评审中级评审权在区教育行政部门,高级评审报上海市高评委,工作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评审组评审,人事部门参与;2003年全区教育经费4点多个亿,区教育财政投入是主体,目前,全区教育经费还比较紧张,今年可达5个多亿,也吸收一部分社会资源的参与,如创办民办学校,争取大企业、跨国公司的投入等”。
从这两个区的情况来看,结合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更加说明了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是动力,也是出路,教育事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必须为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而要大发展,大提高,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及学校的办学积极性,探索新的办学路子,加大对学校投资的力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一要充分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向政府要钱,二要提供教育服务向市场要钱,三要促使办学主体多样化,吸纳民间资金,向社会要钱。更重要的是要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使有关部门不敢小看教育,人民群众普遍满意教育,广大师生热爱教育。
启示二,实施新课改,需要转变观念,全员参与,整体配合,上下联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意发掘并保护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龙头和战略抓手”。课程和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88年到1997年实施一期课改,提出实现从“升学”转变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来,肯定基础教育本质上是国民素质教育,要使被扭曲的基础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上来,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增强国民素质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期课改的改革目标:一是两个“改变”:改变“升学——应试”的课程教材体系;改变单一必修的课程教材结构。二是实现“三个突破”:在减负、提高质量上有所突破;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上有所突破;在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上有所突破。
改革要点: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程教材、课堂教学中。
“四个素质、一个个性”的培养目标。
三个基点,一个核心的课程理论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学习态度组成的基础学力
“两类课程,三个板块”的课程结构
“三线一面、三位一体”的德育系统
加强基础,重视能力的教材体系
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配套改革等
在实施一期课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市二期课改立足于“突破与发展”。
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习方式——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我想学) 独特性(个性化)
独立性(我能学) 体验性(经历与感悟)
问题性(学习的出发点)
课程结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
教材编写:重视基础——求精、求实、求新;重建结构,再造流程。
重建教育评价体系,提出让教师与学校在课改中锻炼成长。
上海市从1988年实施一期课改开始,就提出“人人参与新课改”的口号,无论是探索课改的理论模型,还是教材的开发、编写,无论是课堂教学方式的更新,还是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无论是教授、专家、学者,还是教学一线的老师、校长,全员参与的热情与劲头十分火热。教研室副主任张福生就教材编写举例说:“大到上海市的统编教材,小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既有知名的教育专家、教授,又有名不见经传的一线年青教师,课程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们在参观民办梅陇中学时就切身感受到了新课改的魅力。该校一位20多岁的女教师,不仅是上海市中小学陶艺课程教材的编写者,更是全市陶艺教学的权威,她在指导学生学习陶艺制作上已经很有名气,学校不仅建有陶艺教室,而且建有烧制陶艺的车间,学生的陶艺作品更是琳琅满目,千姿百态。
上海市石化工业学校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上,针对学生基础的不同,实施分层教学,把课本由一本变成十本,学生差什么补什么,补起来了再提高,提高了再达标,让学生人人学有所获,人人都能取得进步,每天都有收获的喜悦。该校的毕业生实现 了100%的就业率,年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进入德国拜耳公司、BASF公司、美国的HUNTSMAN公司等工作。
华东师大华光学院副院长、博土生导师郭景扬教授在谈到上海实施的两期课改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上海市朝阳中学学生陈聪,在高中阶段写了六本书:《时空几何》、《时空解析几何》、《多体穹》等,该生在高中毕业时,被复旦大学数学系免试录取,陈聪的数学天赋是如何发现并被发掘的呢?郭教授讲,陈聪的班主任是一名语文教师,在陈聪上高一时,语文老师布置每位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不限,体裁不限,交作文的时间也不限,陈聪很快写了一篇题为《数学与美无处不在》的作文,既有文字,又有图形,并且是打印的文稿,他在作文中写到:“一维美(直线美)是和谐,二维美是对称,三维美是神秘,四维美是想像,”并且说:“美无处不在,数学与美无处不在。”语文老师看不懂,交给数学老师,数学老师也不懂,就去请教大学的数学教授,教授很惊讶,就问这个孩子,你是怎么写出来的?我的博士生毕业论文也不过如此,陈聪说:他是看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霍金的《时间简史》后写出来的,并且他还说霍金的《时间简史》有几处提法值得商榷,有可能甚至是谬误。朝阳中学得知陈聪在初中阶段已经把高中阶段的数学、物理都学完了,特别准许他在上数学课与物理课时,可以自己到学校图书馆和电脑室去学习,可以不再上他已经学过的数、理课程。学校不仅发现了陈聪,而且处处为保护他探究数学的积极性大开方便之门。
启示三,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上海市闵行区原来地处上海的城郊结合部,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内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教育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在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摆在闵行区教育行政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该区原教育局局长陈儒俊谈了他们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一是重新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再认识,真正在观念中把邓小平的教育“三个面向”摆在为闵行社会经济发展打造未来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人才培养上来,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做法,整体提高闵行区的国民素质。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动进攻,争取领导支持,把教育工作摆在区委、区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上来,形成政府行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大跨越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实行全面的改革。首先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观念,服务学校,以搭建公平竞争的教育平台为主,只当裁判,不当运动员。
四是在全区营造一个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宽松环境,加强两个薄弱环节,建设好三支队伍,坚持四项改革,建立五个运行机制和正解处理好“五个三方面”的关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闵行区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区基础教育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点,基础教育均衡化,校长队伍专业化,学校管理规范化走在全市的前列。
闵行区的教育改革经验说明,教育事业即便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也会遇到重重困难,也有“瓶颈”制约,关键是要横下一条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抓住关键环节,抓住主要矛盾,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生存,以发展促跨越,教育事业必定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
(注:此文系作者参加襄樊市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时发表的论文)
- 上一篇:教育乱收费的根源及治理对策
- 下一篇: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综合高中办学之路